蓝鲨导读:品牌要想永葆青春,就需要持续进化的能力。
口述|袁坤创投创始合伙人、边超霸配件局联合创始人、杨李星罗CEO徐欢
整理|和匪警
2021年10月17日,由国内领先的新消费媒体蓝鲨消费主办,新浪财经、新潮传媒、铅笔路、企查等协办的北京辽宁大厦辽宁厅在2021年成功举办。
强大的嘉宾阵容、干货内容、发布会现场共吸引了来自大消费行业从业者、消费品牌赋能服务商、新消费品牌投资机构、投资人、新消费品牌独角兽/未来独角兽创始人、中高层等1000余人。此外,蓝鲨消费还联合新浪财经直播了整个发布会,全天共吸引了67万观众。
在当地峰会上,我们邀请到了袁坤创投创始合伙人边超(袁坤专注于消费投资,从门店到品牌、供应链、食品加工技术,都是他们的投资领域)、BA配件局联合创始人Dale(BA配件局是新珠宝零售的平台)、罗兴CEO徐欢(罗兴是深度服务消费品品牌的智能营销公司,也是Tik Tok最大的DT服务商,GMV在Tik Tok排名第一)。在过去的一年里,罗兴为其合作的新品牌和新业务带来了18亿元人民币的GMV。今年目标47亿元,明年计划100亿元。)进行峰会对话,重点关注在投资冷、流量贵、消费消费平静的大环境下,新消费品牌是否会大面积倒闭。百年品牌如何保证长寿?新时代品牌建设的底层方法论有什么本质变化吗?未来如何打造品牌等话题。
以下为对话内容,由蓝鲨消费编辑:
新消费品牌会批量消亡吗?
边超:这几年国内出现了很多新品牌,既红又猛。作为投资者、媒体人和从业者,我认为可能存在泡沫。未来两年他们会怎么样?会批量死亡吗?你能给我们一些预测吗?袁坤风险投资公司创始合伙人卞:答案是肯定的。总的趋势来看,消费者对品牌的选择一定是越来越分散,而不是越来越集中。这意味着很多品牌的生命周期会越来越短,天花板会越来越低,这是无法阻挡的。现在星巴克燕麦片拿铁在北京很受欢迎。事实上,上海的消费者已经开始不喜欢它了。产品如此,品牌也是如此。随着中国(各种)红利慢慢消退,追求短期目标的时候肯定有很多品牌站在聚光灯下,但时间长了,可能就消失了。因为大量品牌不做长期价值投资,或者只是挣钱。(我们)需要考虑的是,消费者收到你的产品后,粉丝基数有没有增加?这里的粉丝是指产品的粉丝,不是购买产品的用户。如今,新消费品牌应该注意这一点,但现实是,交易者经常被各种短视所困。我们希望一个品牌对消费者的长期生活有价值。徐欢:(之前)汽车行业、手机行业越来越多的国产品牌取代了国际品牌。我认为这些(新消费)品牌也会取代超市货架上的这些国际品牌。这一趋势无法逆转。但是,中间有一些气泡。有些新品牌产品力弱,最擅长营销。他们利用中国强大的制造能力和低廉的生产成本做一些营销。我最近听到的一些品牌都是这样,但是核心竞争力比较弱。相信投资者在投资品牌时会越来越谨慎。经过洗牌,坚持自己的品牌力,才能形成用户认可的品牌。真正有粉丝的品牌会留在波涛汹涌的大海里,有些品牌会短命,只是在某个时间段出现。
我做了7年投资人,看过很多项目,和很多企业家谈过品牌。今天的主题是关于品牌的长寿。历史上有很多常青品牌,比如欧洲奢侈品、中国白酒、美国可乐。你有没有想过老品牌是做什么的?徐总是如何看待这件事?
徐欢:我们服务过很多品牌,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。一些急功近利的品牌需要GMV帮他们做多少。一个更好的品牌会关注投资回报率。我们也提供宝洁公司的服务。宝洁公司。g是一家能让品牌快速被消费者批量认可的公司。罗CEO有两件事让我印象深刻:
第一,宝洁;g有很多品牌,每个品牌的负责人对待自己的品牌都比新消费品牌的创始人要好。
第二,宝洁;g也会犯一些错误,比如有些钱不应该花。它跟我们合作的时候,不仅问GMV,还说这次做得不好。请告诉我下次怎么换。它需要我告诉它,下一个成长机会在哪里?与宝洁公司合作后。g很长一段时间,我发现他们非常关心人。他们非常关心每个高管是否热爱品牌,是否愿意帮助品牌做事。他们会及时纠正每一个执行者,无论是自己的团队还是为他们服务的人,看他们是否真正了解品牌。
他们认为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服务好品牌,让品牌服务好消费者。
有人说过,如果公司里的每个人都热爱公司,公司的价值就可以传递给消费者。当我们与宝洁公司合作时,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。G.
戴尔:一个品牌要想永垂不朽,需要不断进化的能力。经常有创始人说某个品牌在做Tik Tok直播,做了多少GMV,我做了多少;为什么别人“双十一”能做到这个量?我不能。尤其是这几年,很多品牌都踩了流量或者资本红利,这本身就是好事。然而,在建立销售的同时,我们一定不要忘记建立品牌:我们的核心壁垒和竞争力是什么,以及如何巩固产品、内容和管理消费者关系的能力。今年,在平台红利逐渐消失后,你会发现很多所谓的老品牌作为年轻消费者越来越好。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,这些品牌建立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(往往是在产品端或研发端;d面),而只要与新生代消费者的关系稍加重构,他们就能赢得市场。BA配件局联合创始人(总经理徐)分享宝洁;宝洁公司。2015年,g在中国的销售额也出现了下滑。这是短期情况,可能是战略失误,可能导致(P & ampg)战略,或者年底突然削减一半预算。但从长远来看,这件事能不能随着时间的推移给我带来红利?总有一天,中国的人口红利和经济增长红利会消失。会留下什么,这些东西是否和你的主流消费者有关?这是流量运营和品牌运营的核心点。边超:我们从发展的角度看这件事,拉长时间维度。品牌弱的时候就强。核心是爱品牌就像爱自己的羽毛。深刻的理解,而不是透支,才有可能成为常青品牌。
品牌建设的方法论有没有改变?边超:如果我们经历一个周期,就像投资或者某个消费产品一样,有它自己的局限性。三年后,我们就知道哪些品牌能留下来,哪些品牌会一路高歌,会有新的迭代。这真的是值得期待的事情。无论你是创业者还是服务商,都会思考一个问题。品牌化有一些基础理论,比如先做爆款产品,再做产品矩阵,然后打造品牌的护城河,但是路径相对简单,很难打造。
第一个问题,你同意这种路径吗?第二个问题是,你有什么独特的方法来打造自己的品牌吗?
徐欢:说到方法论,我看到国际品牌的中国贸易商出来创业,成为一个新的消费品牌。大家都学会了成为新消费品牌的方法论,也学会了大公司的回忆录,总结了路径。决定成败的因素有很多,比如你是否在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情。
第二,有没有可靠的团队?你会得到一个负面的反馈,这很可能不是产品的问题,而是团队实施的问题。当方法论未能达到预期增长时,我们应该考虑时机问题还是团队问题?而不是反复讨论方法论。如果方法论是正确的,你的团队会表现得很好,并考虑你的品牌是否是一个伪命题。有些品牌是假命题,听起来像创始人的需求,但实际上需求并没有那么大,只是我们做这个项目花了很长时间。
我认为已经总结出来的方法论没有任何问题,但是这个时代获取流量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,比如我们通过Tik Tok做消费决策。Tik Tok做得好不好会对销量产生影响。但对于品牌来说,底层逻辑没有区别。每个人都应该思考为什么自己的品牌没有做好。
边超:我看了徐老师的两篇文章,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词,叫“抖掉,不确定”。今天刚听你进一步阐述了“不确定性和不确定性”的规律。
徐欢:当时写文章的时候,Tik Tok的内容流量波动很大。同理,昨天有车,今天就没车了。可能是某大明星开播吸走了流量。但从长远来看,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固定的方法论。一开始,我讲了“不确定性和不确定性”的原理。你的直播间用户数量每天都在波动,不可能预测会有多少人在直播间进行营销或者直播。Tik Tok的营销本质上是内容营销。你是否向消费者提供了用户愿意观看的内容,包括短视频和直播?所以内容平台直播的本质就是做好,输出好的内容。当用户看到“路标”时,他们会沿着路标到达您的帐户。通过账号的运营,他们会逐渐了解品牌,最终减少消费者对品牌的消费决策。追溯每一个短视频内容或每一次直播,或每一个增长策略,可能都是不可预测的。你无法判断中间的每个变量是否都是合理的值。堆叠在一起,会有一个底层逻辑,可能是一种营销方法论。
边超:最终,我还是要回到一个模特身上。当然,模型有时也会被推翻。所谓第一性原理或工作方法,就是一个模型与另一个模型重叠,模型之间可能互相排斥,也可能互相吸引。
戴尔:就像巴菲特的价值投资一样,一些领域和公司可以继续投资。我同意关于时机和执行的结论。除此之外,对于新公司,我建议坚持DTC运营和品牌营销。这就有机会让消费者走得更深,获得时间的复利。
大品牌特别注重与自己消费者的沟通。他们去店铺渠道的时候,还停留在经销商、渠道、消费者的正常环节,会错过很多直接与消费者沟通的机会。比如我今天投了李佳琪的票,发现消费者又不买了,被平台收割了。
有用户,(要不要)快速加微信拉群?这应该符合你的品牌。比如红牛很多消费场景都是实时的,需求简单直接——即耳目一新。据说很多车手和大师都是红牛的重度消费者。与其把时间和精力花在针对这群人的私人营销上,不如老老实实的铺个加油站,把面铺得尽量宽。比如你是LV的消费者,导购会加你的微信,但是你能想象把LV的VIP用户放在一个群里会是什么样子吗?
Lululemon在过去两年做得非常好。大家都觉得lululemon的店经营的很好,但实际上店员是不知道店铺每周收到什么商品的,直到拆箱,这就违背了我们做零售的常识。但lululemon店员的核心能力是在店内社区寻找25 -35岁热爱健身、健康生活方式的人群,建立更深层次的互动关系。作为顾客,店员会跟你聊你看过哪些展览,去过哪些地方,做过哪些运动,最近流行什么。通过这种交流,每个店铺找到周围的品牌代言人(KOC),他们可能是慢跑爱好者、艺术家或生活方式博主。每个人的KOC都带着品牌印记,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影响着更多的消费者。
首先,小品牌要关注种子用户和VIP用户。从此他们在产品和内容上做了很多更新,迭代速度肯定会比很多大品牌好。这是新品牌应该注意的。
边超:我听你说过,BA不一定要运营最好的产品,而是你的用户。你刚才说的是客户的运营或者深耕,特别是对于BA来说,不是奢侈品甚至高端商品,而是几十块钱到100块钱左右的普通消费品。04
每次错过消费者的信任,就辜负了品牌:看过《基业常青》,讲述了波音和麦道的对比。今天我们讨论的是品牌。品牌和公司是两回事。公司在自身管理、治理、制度或创新研发等方面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矩阵或保护措施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