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辑导语:最近小红书封禁了29个品牌,在业内爆红。被禁品牌与小红书平台倡导的“基于真实体验的种草内容”相悖。由此,我们不禁思考:小红书种草的底层逻辑是什么?本文分析了这一事件背后的深层逻辑,让我们一起来看看。
最近有29个品牌被小红书封禁,这个消息在业内炸开了锅。包括大牌和前沿品牌:德芙、露得清、wonderlab、半亩花田等。
官方理由是“打下了很多没有真实消费经验的纸币”。
很容易理解,就是这些品牌找了很多人才/业余爱好者做广告,与小红书提倡的“基于真实体验的种草内容”背道而驰。
其实对于品牌方来说,种草的心态特别像恋爱中的女生,“怕男友不来,也怕男友惹事”。品牌怕种草的内容太硬,任何人都看不到,内容太软,任何人都注意不到。
我们的服务品牌营销在成长,品牌方对内容的理解也不一样。喜欢卖卖点清单的品牌确实有传播成本。我认为这个事件是平台态度的明显表述。
之后,我们在小红书、Tik Tok等平台种草该怎么办?
在本文中,我将不讨论技术技巧,而是讨论我们内容交付的底层逻辑。拿出来和大家分享。
玩法和平台的规则是千变万化的,只有底层逻辑才能不断变化。
1.广告是欲望。
人性不变,消费的表达方式变了。
为什么硬和软有区别?
为什么早期的传统媒体基本上是硬而宽,而不是软而宽?
早期,广告接收和产品购买之间的联系被打破了。消费者看到广告,即使对产品感兴趣,也无法得到所看到的。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去小店、超市、商场买产品。
所以,广告的目的是“记忆”,让消费者记住品牌,在购买时第一时间想到品牌,在货架前挑选时提高挑选效率。“广告密度/内存”非常重要。
如今,内容平台的广告是主流,广告接收和产品购买是及时的。你可以买到你看到的东西。
广告是一场“欲望之战”,让消费者没有购物的欲望,看到内容就冲动,所以“内容效率”很重要。
产品介绍又硬又广?轻薄产品柔软又宽大?
当然不是。有些才艺项目推荐,大家会以为是种草,有些乍一看就是广告。这取决于内容对消费者的整体感受,而不仅仅是产品是否暴露在市场上,品牌是否口头传播。
可惜很多品牌根本不知道这个。时代变了,营销的思维还停留在传统的广告时代。如果你已经批了,内容平台又硬又广没人看,只是浪费媒体资源和市场预算。然后你可以继续读,否则,你可以从头开始。
二、什么是种草?
种下的不是草,而是欲望。
回归现代营销。传统广告依然存在,如分众、院线广告、网络综合补丁、片头等等。
但是,移动广告是主流,尤其是99%尖端消费品牌的首选。
所谓的Tik Tok和小红书种草,本质上是移动内容广告。
种草的牛逼内容,不仅让消费者看到了下单的欲望,还对收藏赞不绝口,关注博主。让更多人知道内容。
是的,在心里种草。
因此,品牌蜂拥而至分析数据和人才,但很少有人分析内容。
消费者为什么喜欢、关注和收藏一款产品的种草内容?
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。
绝对不是因为品牌,牛逼品牌,消费者反感广告。
因为内容已经打动了消费者。
种草的价值在于将产品融入消费者认知,产生购物欲望,最终影响消费者行为。
消费者渴望的是场景,是博主的体验,是用眼睛看到的效果图,是购买产品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是个人生理和精神需求的满足。
消费者的消费观在不断变化,消费者更注重“消费体验”。所以,字越多越好;产品介绍越详细越好。
核心是触动消费者的视觉和听觉感知,从而更好地说服消费者下单。
三.产品价值
产品本身毫无意义。真正的意义在于产品为消费者创造了什么价值(物质价值、精神价值、社会价值等)。).
消费者买的不是产品,而是解决方案。
不要担心达仁为什么没有列出产品的卖点,为什么达仁没有重复几次品牌名称。
真正应该打磨的是:呈现给我的目标消费者的内容是否体现了产品的价值。
体现产品的价值体现产品的卖点。
产品的价值是为消费者,产品的卖点是为自己。
内容标准不应该是品牌名称是否多次出现,产品的卖点是否罗列到位。
而是产品价值和消费者利益是否明确表述。
四.消费动机
很多品牌认为,如果我的产品好,成分漂亮,消费者就会有购买的动力。
好的是老板认为好的,而不是消费者认为好的。老板的认知和消费者的认知被无数的内容分隔开来。
如何理解消费者的消费动机?
千万不要在办公室幻想,多接触真正的消费者,多接触他们。
消费的动机不是你降价,消费者就买,也不是你发优惠券,消费者就买。有没有想过消费者为什么要接受产品?他的动机是什么?这是营销人员应该思考的问题。
动词(verb的缩写)消费者信任
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,消费者一开始不想买东西,但是看内容的时候又不想自己下单。为什么呢?
说到下单,是因为信任。
这种信任包括:
可容忍的试错成本(低价,即使被推翻)
对人才/明星的认可
提供相关产品的品牌代言(检测报告、行业排名等))
可视化内容(实验、数据对比等。)
色调
这些都是信任的核心,“口气”很容易被大家忽略。
发自内心的推荐和无良心收钱的推荐,从人才的语气就能看出来。
不及物动词误解
种草有一些常见的误区。内容壁垒在于其非标准化。如果没有固定的套路,肯定会大放异彩。列举几个常见的误解。
产品不一定硬而宽,没有产品不一定软而宽。
卖点很多,不一定比一个卖点的内容转化效率好。
不出现品牌名的不一定比出现品牌名的好。
长文章/视频不一定比短文章/视频好。
聚合数据是好的,但是转换不一定比非聚合数据好。
干货内容很软,品牌卖点少,效果可能不好。
类植入,数据好,不一定销售效果好,但99%不好。
如果加上产品链接,效果可能不好。如果不加,消费者可能更容易产生欲望。
七.摘要
这个世界上没有广告,只有吸引用户时间、注意力和信任的信息。
#专栏作家#
营销老王,微信微信官方账号:营销老王(ID: wltx-2015),大家都是产品经理的专栏作家。阿里营销专家,关注营销端流量/裂变/三四线下沉市场;擅长品牌营销和用户增长。